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考试技巧

2025年公务员联考常识积累:天文历法

来源:匠人公考 时间:2024-12-31 作者:匠人公考 浏览量:
一、历法概念
日:反映太阳出没,日出日落变化为一日。
月:反映月相变化,从新月到满月。
年:反映冷暖交替的周期,如春夏秋冬四季更迭。

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。如果一个历法只有月的变化叫做阴历,只以年来记录叫做阳历,年就是反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变化状况。中国历法的农历既有年,也有月,所以是阴阳合历。


二、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
1、夏商时期
《夏小正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,一般认为成书时间为战国时期、两汉之间。本历书可窥见先秦中原农业发展水平,保存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。

殷历:殷商时期所用的历法,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种,据说把每年分为春、秋,大月30天,小月20天,闰月置于年末,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法。


2、春秋战国时期
《春秋》记载,鲁文公十四年(公元前613年),“秋七月,有星孛入于北斗”。描写的是哈雷彗星,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,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。英国物理学家哈雷首先测定了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了回归时间,最终命名为哈雷彗星,中国虽然先发现,但并没有以中国发现者的名字命名。
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,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,这比西方早160年。

战国时期,《甘石星经》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着作之一,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专着和记录,“甘”指甘德,“石”指石申,他们观测了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颗行星的运行,还总结了五颗行星运行的规律,是非常重要的天文历法成就,书中的《石氏星表》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星表。


3、两汉时期
汉武帝时,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“太初历”,开始以正月为岁首,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,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,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。
《尚书》,记载了公元前2137年的一次日食,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。
《汉书·五行志》汉班固撰《汉书》始创,五卷。记载日蚀、月蚀、星体变异和各种灾害以及阴阳学说,后历代正史继之,有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。
东汉时,张衡从日、月、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,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。

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,可以遥测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,比欧洲早1700多年。


4、隋唐时期
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《大衍历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,系统周密,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。

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。在实测中他认识到,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,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,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。


5、宋元时期
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,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“十二气历”更加简便,有利于农事安排。
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。
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,提出“历之本在于测验,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”的正确主张,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,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。
郭守敬主持编定《授时历》,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,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。
三、干支纪年
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。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。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,周而复始,循环记录,这就是俗称的“干支表”。
十天干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
十二地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四、六十花甲子
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、月、日、时的方法,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,用来作为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的代号。把“天干”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,后面配上“地支”中的一个字,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。如果“天干”以“甲”字开始,“地支”以“子”字开始顺序组合,就可以得到。
01、甲子;02、乙丑;03、丙寅;04 、丁卯;05、戊辰;06、己巳;
07、庚午;08、辛未;09、壬申;10、癸酉;11、甲戌;12 、乙亥;
13、丙子;14、丁丑;15、戊寅;16、己卯;17 、庚辰;18 、辛巳;
19、壬午;20、癸未;21、甲申;22、乙酉;23 、丙戌;24、丁亥;
25、戊子;26、己丑;27、庚寅;28 、辛卯;29、 壬辰;30 、癸巳;
31 、甲午;32、 乙未;33、丙申;34、丁酉;35、戊戌;36、 己亥;
37 、庚子;38 、辛丑;39、壬寅;40 、癸卯;41、甲辰;42、乙巳;
43、丙午;44、丁未;45、戊申;46 、己酉;47 、庚戌;48 、辛亥;
49、 壬子;50、 癸丑;51、甲寅;52、 乙卯;53、丙辰;54、丁巳;

55 、戊午;56 、己未;57 、庚申;58 、辛酉;59 、壬戌;60、 癸亥。


五、十二生肖年
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“十二生肖年”。如凡是含有“子”的干支年,就是“鼠年”,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“鼠”;凡是含有“丑”的干支年就是“牛年”,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“牛”。以此类推。
01,子鼠;02,丑牛;03,寅虎;04,卯兔;05,辰龙;06,巳蛇;07,午马;08,未羊;09,申猴;10,酉鸡;11,戌狗;12,亥猪。
六、十二时辰
一日有二十四小时,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,即一时辰是二小时。
子时,夜半 ;所指时间:23:00-1:00。
丑时,鸡鸣;所指时间:1:00-3:00。
寅时,平旦;所指时间:3:00-5:00。
卯时,日出;所指时间:5:00-7:00。
辰时,食时;所指时间:7:00-9:00。
巳时,隔中;所指时间:9:00-11:00。
午时,日中;所指时间:11:00-13:00。
未时,日昳;所指时间:13:00-15:00。
申时,晡时;所指时间:15:00-17:00。
酉时,日入;所指时间:17:00-19:00。
戌时,黄昏;所指时间:19:00-21:00。
亥时,人定;所指时间:21:00-23:00。
刷题巩固
1.(单选题)( )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,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法。
A.《太初历》
B.《授时历》
C.《四分历》
D.《景初历》
解析:
本题考查人文历史。
A项正确,汉武帝太初元年制定实施的《太初历》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,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,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。
B项错误,《授时历》为元朝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,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,原着及史书均称其为《授时历经》。
C项错误,战国至汉初,普遍实行《四分历》,其是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为回归年长度调整年、月、日周期的中国古代历法。
D项错误,三国时魏国杨伟在《景初历》中提出了食分和日食亏始方位的计算方法,促进了交食理论的发展。
故正确答案为A。
2.(单选题)下列采用了干支纪年法的一项是( )。
A.贞观之治
B.辛丑条约
C.黄道吉日
D.安史之乱
解析:
本题考查人文历史。
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。即以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十天干和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。如甲子、乙丑等,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。周而复始,循环不已。
A项错误,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,故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。
B项正确,辛丑正是指农历辛丑年,属于干支纪年法。
C项错误,黄道吉日是中国传统历法黄历(万年历)中的特有词汇,指的是诸事皆宜的日子。所谓黄道,本是一个天文学术语,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体星座相交的大圆。与干支纪年法无关。
D项错误,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、史思明背叛唐朝,借助民间的纷乱和唐朝对地方管理不利的契机,发起的一场同唐朝争端统治权的战争。安史分别指安禄山、史思明,与干支纪年法无关。
故正确答案为B。